研究所甄試真的像你以為的那樣嗎? 你忽略了哪些甄試的秘密呢? 而這些秘密就能讓你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接下來學爸帶著你解析這些鮮少人知道的官見解答!
同學有心想要就讀研究所,那麼大約從大二或大三時就要開始準備了,而甄試是在同學大四上學期時才進行的,等到甄試放榜,確定同學有無錄取時,這時離研究所考試可能只剩下2~4個月而已了。所以,若是同學等到甄試放榜後才來準備研究所筆試的內容,那麼肯定是來不及的!因此,強烈建議同學,不論你是否要參加推薦甄試,都應該從大二起就開始準備筆試的部份,因為筆試的內容都是專業的部份,所以早點開始準備筆試,不但對於同學的專業實力能有大幅地提升,在參加甄試的資料準備(如研究計畫撰寫)和口試時,也都能夠提供相當的幫助喔!
其實,建議同學,在大四時選擇參加推薦甄試讓自己比別人多一個進入研究所的機會和管道,甄試錄取了,同學仍可視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是否要去報到?還是決定參加研究所考試?因為一直以來都有在準備筆試的專業科目,所以就算是甄試的結果不滿意,同學仍有退路!可以立即選擇以研究所考試的方式和其他同學一較高下!
※疑問一:研究所甄試是專屬於國立大學生的遊戲嗎?
有不少私立大學生和技職體系學生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推甄是提供給國立大學生進入研究所的方式,而不是為我們設計的!』。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或許從某些地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究竟各校在推甄的進行過程中會不會有「保護主義」的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所謂的「保護主義」有二種解讀的方式:第一種是指,大部份錄取的學生都是自己學校(科系)的學生,或是面試教授的學生。第二種是指,大多數被錄取的學生都是國立大學的學生。
其實,第一種的解讀方式比較符合「保護」的原意,因為畢竟這些學生是面試教授們較熟悉、較信任的,因此較瞭解學生有哪些潛質?再加上,這些學生對於面試教授的喜好和研究方向也較為明暸,所以較能夠知道面試教授希望招收哪一類的研究生,而讓自己在這方面做足功夫,以贏得面試教授的青睞。所以這種「主場優勢」的效應是相當明顯的。
畢竟該校的同學已經在這個學校學習、生活了幾年的時間了,所以不論是對環境、師資、設備、學校文化等問題,都比外校生來得更加熟悉,適應上的問題也比較小,再則,該校學生利用個人在這方面的優勢,也可以製作出更符合該校系所教授所希望看到的書面審查資料,因此能夠牢牢抓住該校系所教授的注意力,那麼口試的機會當然就又更大囉!當然也就離錄取愈來愈近了。
至於第二種解讀方式,其實不該被稱之為「保護主義」,因為一開始會舉辦推薦甄試的用意,就在於希望透過甄試的方式,讓優秀、有研究精神、研究潛力的大學生,不用經過研究所考試就能進入欲就讀的研究所深造。透過推甄的方式,讓這些優秀的學生善於推銷自己、展現個人的優點。
也因此,各校的教授當然會希望吸收報名者中最優秀的學生加入該校的陣容,由於各校甄試均有名額的限制,不可能人人皆上榜,教授們該如何選擇呢?當然是從較優秀的挑起囉!可別以為只有國立大學的學生才會被挑中去參加口試喔!其實,只要你的送審資料能夠突顯出你個人的特質,讓教授對你有興趣,想要再藉由面試來進一步認識你,那你就成功一半了,爭取到面試的機會後,你就能親口向教授們說明,你是一位多麼優秀、多有研究潛質的學生,讓教授非選你不可!
所以,客觀地來看,其實並不能說推薦甄試普遍存在著「保護主義」,正確來說,應該是存在著「主場優勢」,然而這也是教授們在客觀的條件下去考量而做出的選擇,所以仍有其依循的依據,可不是亂來的喲!
由於現在同學都可以報考多校系所,因此也大大的提高了同學甄試上榜的機率,當然也能因此降低「主場優勢」所帶來的風險,所以建議同學,在參加甄試時,可以讓自己的機會多一些,多報幾間學校,這樣就可以大大提升甄試成功的機會喔!
※疑問二:要報自己想唸的學校系所?還是報容易甄試上的學校系所?
許多同學在思考這一點時,都會很掙扎,在此,提供你一個思考的方向。既然你會想要唸研究所,那就表示你想在個人的專業領域上更加精進,再則一般來說,研究所學歷應該會是你的最後一張學歷文憑了,所以在這兩者的考量上,當然是要選擇自己想唸的學校,這樣才不會令自己後悔。
因為推薦甄試並不是進入研究所就讀的唯一管道,所以若是沒有甄試錄取,或是沒有錄取上自己想唸的學校,那也沒有關係。如果同學在一開始就有筆試、甄試雙管齊下準備的話,那同學還是可以準備3~4月的研究所考試呀!畢竟,考試和甄試比較起來是更客觀的。
目前各校甄試的趨勢是將報考資格限制逐漸放寬,也就是說,可以參加甄試的同學是愈來愈多了,但是同學也毋需太過於擔心,只要你有實力,那麼其他人就難以對你構成威脅了,所以如果你決定要參加甄試,一定要提早開始著手準備送審資料,最好能夠因應該校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系所發展,來量身訂做一份送審資料,可別以同一份資料就想打天下了,這種亂槍打鳥的方式只會徒然浪費報名費而已。
最後,再次提醒同學,一開始決定要唸研究所時,就要持續加強筆試的部份,也就是說要不斷地提升個人專業科目的能力,這樣不但有助於同學撰寫研究計畫,更能夠提供自己一個強而有力的後盾,才不至於在甄試失利後,連帶地賠上了參加筆試的勝算,所以提醒同學,平時讀書的進度絕對不可以因為參加甄試而有所中斷或延誤,才不會造成兩頭皆落空的窘境。
※疑問三:現行的「一人可報考多校多所」的制度,真的對同學來說比較有利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應該是「利多於弊」的。請看以下的分析:
(1) 好處:
由於同學可以不再孤注一擲於某一所學校,所以同學可以選擇多所自己有興趣的學校來報考,以增加自己上榜的機會,當然,也可以降低同學對單一學校的得失心,讓自己更能以平常心來面對甄試。
目前的制度,同學除了可以報考多校以外,還可以選擇報考不同的所別,讓自己有多種機會,如A校報考企研所、B校報考行銷所、C校報考經管所、D校報考國企所…之類的,總歸一句話,你的選擇變多了!
當然囉!現在甄試的實際上榜率也比以前高了許多(錄取率的數字可沒提高喔!),單純的從錄取率的數字來看,是降低的,因為每年報考的同學增加了;但是,由於現在同學大都選擇報考多校,因此榜單的重榜率相當地高,在這種情況下,備取生備上的機會也就大幅地增加了,因此可別以為自己僅為備取就沒機會了,你還是有機會可以遞補上正取的名額的喔!
(2) 壞處:
報考資格限制逐漸降低之際,符合報考資格的同學也就愈來愈多了,也因此目前每年參加甄試的報名人數日漸增加,而錄取名額僅有微幅的增加,所以各校的甄試錄取率也就逐年下降了,但是這僅是錄取率數字的下降,不見得是真實的情況喔!
由於備取生增加了,而且遞補成正取的機會還不小,這是因為有不少同學會「重榜」,所以也就大大的增加了備取生遞補上的機會,但是等待的心情是很難熬的,提醒同學可別因此亂了陣腳,打亂了原本的讀書步調,不論是否能夠備取上,都是一個機會,只要以平常心來等待結果就好了,因為就算是沒有備取上,也還有考試的機會呀!所以千萬別因此而喪氣喔!
在報考資格放寬之後,許多學校系所不再限制報考同學的背景,因此會有很多大學時非本科系的學生與你共同競爭少許的甄試名額,這些對手或許和你具備了不同的專長,也或許具有多項的專長,或許同學會備感威脅,或是缺乏安全感,建議同學不要想太多,只要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的狀態,並且準備好一份深具個人特色的送審資料,其他的,就看評審教授願不願意收你這位學生了,靜待佳音吧!
看完上述的文章,相信你對甄試又更瞭解了,更知道該如何把握善用它的優勢,只要把握住你就比別人多一個機會也不用對於一次定生死的考試感到慌張了!
相關資訊
研究所甄試該如何準備如何報名?
研究所甄試秘密小技巧讓你更上手
研究所甄試第一章:該如何開頭?
研究所甄試第二章:如何寫出好的自傳?
研究所甄試第三章:好的研究所計劃就該這麼寫!
研究所甄試第四章:要怎麼擁有令人稱羨的推荐信?
研究所甄試第五章:送審內容撰寫小秘訣
研究所甄試第六章:利用送審資料包裝抓住教授目光
研究所甄試第七章:口麵試應對技巧大公開!
留言列表